题西林壁

 
作者: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参考资料:1、金菊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1-13

横看成岭侧(cè)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yuán)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参考资料:1、金菊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1-1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1、何满子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20-421

()
()
西()
(lín)
()
()
(héng)
(kàn)
(chéng)
(lǐng)
()
(chéng)
(fēng)
(yuǎn)
(jìn)
(gāo)
()
()
()
(tóng)
()
(shí)
()
(shān)
(zhēn)
(miàn)
()
(zhī)
(yuán)
(shēn)
(zài)
()
(shān)
(zhō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查看全文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查看全文

《题西林壁》作者

苏轼苏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

题西林壁原文,题西林壁翻译,题西林壁赏析,题西林壁阅读答案,出自苏轼的作品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shicimingjv.com/shi/1211.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诗词推荐

  •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1] 横看成岭侧成峰,[2] 远近高低各不同。[3] 不识庐山真面目,[4] 只缘身在此山中。[5]

  • 夏日登西林白上人楼

    几到西林清净境,层台高视有无间。寒光远动天边水,
    碧影出空烟外山。苔点落花微萼在,叶藏幽鸟碎声闲。
    旷然多慊登楼意,永日重门深掩关。

  • 游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

    中郎有女能传业,伯道无儿可保家。
    偶到匡山曾住处,几行衰泪落烟霞。

  • 题从侄成绪西林精舍书斋

    栖身齿多暮,息心君独少。慕谢始精文,依僧欲观妙。
    冽泉前阶注,清池北窗照。果药杂芬敷,松筠疏蒨峭。
    屡跻幽人境,每肆芳辰眺。采栗玄猿窟,撷芝丹林峤。
    纻衣岂寒御,蔬食非饥疗。虽甘巷北单,岂塞青紫耀。
    郡有优贤榻,朝编贡士诏。欲同朱轮载,勿惮移文诮。

  • 秋寄从兄贾岛(一作秋夜宿西林寄贾岛)

    暝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

  • 题西林寺水阁

    竹翠苔花绕槛浓,此亭幽致讵曾逢。水分林下清泠派,
    山峙云间峭峻峰。怪石夜光寒射烛,老杉秋韵冷和钟。
    不知来往留题客,谁约重寻莲社踪。

  • 和厉玄侍御题户部李相公庐山西林草堂

    茅屋临江起,登庸复应期。遥知归去日,自致太平时。
    幽药禅僧护,高窗宿鸟窥。行人尽歌咏,唯子独能诗。

  • 游西林寺

    十地初心在此身,水能生月即离尘。
    如今再结林中社,可羡当年会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