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李十亦尝隐庐山白鹿洞)

 
作者: 唐代   王建
曾住炉峰下,书堂对药台。斩新萝径合,依旧竹窗开。
砌水亲看决,池荷手自栽。五年方暂至,一宿又须回。
纵未长归得,犹胜不到来。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

(céng)
(zhù)
()
(fēng)
(xià)
(shū)
(táng)
(duì)
(yào)
(tái)
(zhǎn)
(xīn)
(luó)
(jìng)
()
()
(jiù)
(zhú)
(chuāng)
(kāi)
()
(shuǐ)
(qīn)
(kàn)
(jué)
(chí)
()
(shǒu)
()
(zāi)
()
(nián)
(fāng)
(zàn)
(zhì)
()
宿(xiǔ)
(yòu)
()
(huí)
(zòng)
(wèi)
(zhǎng)
(guī)
()
(yóu)
(shèng)
()
(dào)
(lái)
(jun1)
(jiā)
(bái)
鹿()
(dòng)
(wén)
(dào)
()
(shēng)
(tá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李十亦尝隐庐山白鹿洞)翻译

暂无翻译!

《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李十亦尝隐庐山白鹿洞)》赏析

暂无赏析!

《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李十亦尝隐庐山白鹿洞)》作者

王建王建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李十亦尝隐庐山白鹿洞)原文,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李十亦尝隐庐山白鹿洞)翻译,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李十亦尝隐庐山白鹿洞)赏析,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李十亦尝隐庐山白鹿洞)阅读答案,出自王建的作品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shicimingjv.com/shi/21821.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诗词推荐

  •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一)

    昔年有狂客,尔号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 送梓州李使君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1]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2]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3]

  • 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

    【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荆山已去华山来, 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 相公新破蔡州回。

  •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