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高》赏析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世路山河险,君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这是中唐文学家刘禹锡的五言诗.刘禹锡青年得志.但进退无定,几遭贬谪,饱尝仕途坎坷之艰险.贞元十九年(803年),刘禹锡随杜佑入朝.顺宗永元年(805年),他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不久失败,首遭贬谪.元和十年(815年),得裴度力荐返京.因游玄都观写《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而复贬连州.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又被朝廷从和州刺史任召回.这首诗就是诗人此时北还时途经洞庭湖,登乐游原遥望洞庭湖时写下的佳作.

  此诗《唐诗百科大辞典》记录为:“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露深。年年山高处,未有不伤心。”

  诗题中的“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活动,始于汉初,盛于唐代。当时长安人登高最喜欢去的是位于城东南角的乐游原。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口,涉浔阳而东。”他自己还说过:“谪于沅,湘江,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寄调木,郁然与骚人同风。”(《刘氏集略说》)。“刘禹锡擅长五言诗。”(《中国历代文学家传》)。李白称他为“诗豪”(《刘白唱和集解》)。清人称他为“小诗之圣”。《九日登高》诗,也就是诗人当时,“藉登高而望远,借山水以寄怀”之见证。

  诗前二句“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自然感慨,尽从景得,斯谓景中藏情.”(王曦之《唐诗详选》卷四).表面上看是写眼前之景:地上之路,山河起伏,盘旋峻险;遥望洞庭湖一片烟雾迷茫.然而诗人言近而旨远.刘禹锡所处的唐代正逢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呼之欲出.目睹人世间的兴亡变化,又回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坷历程,人生之路岂不象眼前山河一样峻险,仕途之道又何尝不如眼前遥望一样茫然.因此,这“世路”看指眼前之路,实指人生之路;这“君门”看指眼前远眺之山门,实指仕途之门.这一“险”字,使人触目惊心;这一“深”字,又使人对前途忧虑重重.此联“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王曦之《姜斋诗话》),这以达到情景交融,妙合无垠的境界.另外,此联对仗工巧,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

  后两句“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情在言里,意在诗处。“上高处”呼应题目“登高”。这是古代诗人词客乐为之事,从这一点上,“郁然与骚人同风。”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自然引起无穷的思绪:天伦之乐,身世之感,家国之悲所怅万千,殆难名状。如果说是与“骚人同风”的话,那就是诗人,羁旅他乡,难免要产生思念亲人朋友之常情。然而诗人之意并不仅在于此。诗人《西塞山还古》诗云:“人世几回伤往事。”刘禹锡一向反对分裂割据,积极参与政治革新,然而壮志未酬,眼看战乱连年,生民涂炭,国家危在旦夕,这怎不使诗人为之“伤心”。“年年上高处”这“年年”更见诗人报国情怀之深挚。因此,本诗不仅是抒发诗人与“骚人同风”的个人悲欢喜怒之情感和情绪,而且包含着诗人更高层次言志的意蕴。这就是耐人寻味的诗的意境之余韵。由此可见,刘禹锡《九日登高》的寄意,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朗无据的“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等登高抒怀诗以予更高的境界。

  再看刘禹锡《九日登高》诗所体现的文学观念和美学思想.刘禹锡认为:作者的身世遭际不幸与创作本身有关,“诗穷而后工”。他还认为文学是与国运的昌盛衰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反映这变化的文学的变化。如果不是诗人有那么深刻的生活经历和仕途遭际,那会发出“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的愤志感慨.另外,本诗写景寄意,自然清新,含思委婉,气格健拔,又体现诗人“言近旨远的美学风格。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shicimingjv.com/wenzhang/17155.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移居二首》赏析

    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吟味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

    2021-06-08 06:52
  • 《挽舟者歌》赏析

    大业三年(公元616年)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时,挽舟的民夫所唱的歌。此歌悲愤感人,抒发了人民群众对暴政的控诉。说明了当时的生活十分困难,又加上朝廷的无能,老百姓们苦不堪言,所以有感而

    2021-06-05 19:15
  • 《进学解》赏析

    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解说,分析。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

    2021-06-04 09:26
  • 《青杏儿·风雨替花愁》赏析

    有些作者擅长描写人物,虽只寥寥数笔,但因点出了人物的鲜明特征,一下子就把人物写活了。有些作者又善长于描绘景物,也不过那么三两笔,就把景物活泼泼地勾勒了下来。古代诗词中,以“游春”、

  •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赏析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

  • 《菩萨蛮·寄女伴》赏析

    此词不仅抒写了作者对女友的怀念,更表现了对国事的关心。词中语意双关,寄喻颇深。“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含蕴无限,极富情味。全词独具风格,不落俗套。

  •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赏析

    小令首句点明了相遇的地点。纳兰生于深庭豪门,辘轳金井本是极常见的事物,但从词句一开始,这一再寻常不过的井台在他心里就不一般了。“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纳兰在其它作品中也常使用“辘

  • 《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赏析

    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

  • 《临江仙·都城元夕》赏析

    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坐罪,罢秀川太守之职。1115年(政和五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家计落拓,穷愁潦倒。《临江仙·都城元夕》即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这首词上片写想象中

  • 《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赏析

    本词作于1136年冬,当时作者正在吕祉幕中为属僚,时年五十六岁。在此之前,他曾在吕祉主持下撰定《东南防守利便》,向宋高宗进谏以建康为都,收复中原,不被采纳。因此在本篇中既有对金伪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