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赏析

【暮春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官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历来送别诗多言离愁别恨,甚至涕泗交流。韩琮此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摛「古今情」。这就不落俗套,别具新意。 「绿暗红稀出凤城」。序值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 「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复杂交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俱由这「古今情」三字含蕴了。 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不舍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汪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染。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shicimingjv.com/wenzhang/18527.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暮春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赏析二

    送别,历来是文人骚客们吟咏良多,在不断求真、求情、求意的过程中常作常新的题材,就送别诗的整体情感内蕴而言,既有洒脱旷达之作,亦不乏深情绵邈之歌,但多针对一时一地所生之情慨然言之。韩琮此诗别具一格之处正在于其独具匠心,断然避开古已有之且渐成模式的豪情、悲情二途,从所有离愁别恨中提炼出送别时的共有情态。

  • 《管子·匡君小匡》译文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则非我之所能,那只有管夷吾才可以当此重任。

    2021-05-22 06:48
  • 《暮春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注释及译文

    花飞卉谢,叶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古今之情都在其中。 远行之人切莫听这宫前的流水,流尽年华时光的正是此种声音。

  • 《移居二首》赏析

    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吟味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

    2021-06-08 06:52
  • 《挽舟者歌》赏析

    大业三年(公元616年)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时,挽舟的民夫所唱的歌。此歌悲愤感人,抒发了人民群众对暴政的控诉。说明了当时的生活十分困难,又加上朝廷的无能,老百姓们苦不堪言,所以有感而

    2021-06-05 19:15
  • 《进学解》赏析

    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解说,分析。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

    2021-06-04 09:26
  • 《青杏儿·风雨替花愁》赏析

    有些作者擅长描写人物,虽只寥寥数笔,但因点出了人物的鲜明特征,一下子就把人物写活了。有些作者又善长于描绘景物,也不过那么三两笔,就把景物活泼泼地勾勒了下来。古代诗词中,以“游春”、

  •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赏析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

  • 《菩萨蛮·寄女伴》赏析

    此词不仅抒写了作者对女友的怀念,更表现了对国事的关心。词中语意双关,寄喻颇深。“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含蕴无限,极富情味。全词独具风格,不落俗套。

  •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赏析

    小令首句点明了相遇的地点。纳兰生于深庭豪门,辘轳金井本是极常见的事物,但从词句一开始,这一再寻常不过的井台在他心里就不一般了。“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纳兰在其它作品中也常使用“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