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论痛

查阅典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枢论痛」原文

  黄帝问少俞说:人的筋骨的强弱,肌肉的坚脆,皮肤的厚薄,腠理的疏密,各不相同,他们对针刺砭、艾烧灼引起的疼痛,感觉是怎样的呢?人的胃的厚薄、坚脆也各不相同,他们对毒的禁受能力又是怎样的呢?我想详尽地听一下。

  少俞说:骨强、筋弱、肉弛、皮肤厚的人耐痛,对针石刺砭、艾火烧灼引起的疼痛,也同样能够忍耐。

  黄帝问:怎样知有的人是能够忍耐艾火灸烧的呢?

  少俞回答说:皮肤发黑、骨骼强健的人,能够忍耐艾火的灸烧。

  黄帝问:怎样知道有的人是不能忍耐针石刺痛的呢?

  少俞回答说:肉坚实、皮肤薄的人不能忍耐针石的刺痛,这种人对艾火的灸烧也同样不能忍耐。

  黄帝问:人同时受了伤病,有的容易好,有的不容易好,这是什么缘故?

  少俞回答说:同时受了伤病,其中身体多热的就容易好,身体多的就不容易好。

  黄帝问:有的人能禁受毒性药物,怎样知道这个呢?

  少俞回答说:胃厚、色黑、骨大、肉肥的人能禁受毒性药物,体瘦胃薄的人则不能禁受毒性药物。


  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之病何如?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愿尽闻之。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亦然。

  黄帝曰:其耐火□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

  黄帝曰:其不耐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亦然。

  黄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黄帝曰:人之胜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骨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shicimingjv.com/wenzhang/3586.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宋濂》介绍

    宋濂青年时代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于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 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

    2021-05-29 10:16
  • 《宋濂》文学成就

    宋濂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散文或质

    2021-05-22 17:47
  • 《宋濂》纪念建筑

    故居遗址  宋濂故居遗址位于浙江金华市金东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上柳家与禅定寺中间,潜溪南岸:面积约400多平方米。 在距上柳家东北角约200米处,这座据说始建于南北朝时期

    2021-05-22 16:40
  • 《宋濂》评价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称颂为“一代名儒”和“当今文章第一”。朱元璋赞颂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

    2021-05-21 17:23
  • 《宋濂》生平

    宋濂生于1310年十月十三日(11月4日),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或太史公。浦江(今浙江金华市付村镇上柳村)人。远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其后裔屡次迁徙,至六

    2021-05-20 09:45
  • 《贞观政要·卷三·论封建》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官品都列为一等,享受一千三百户的俸禄。太宗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上奏道:“在太原初举义旗时,我

    2021-08-25 10:16
  • 《天工开物·上篇·彰施》译文

    宋先生说:天空中的云霞有着七彩各异的颜色,大地上的花叶也是美丽多姿、异彩纷呈。大自然呈现出种种美丽景象,上古的圣人遵循的提示,按照五彩的颜色将衣服染成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难

    2021-07-21 20:54
  • 《天工开物·下篇·佳兵》译文

    宋先生说:用兵是圣人不得已才做的事情。舜帝在位长达五十余年,只有苗部族仍然没有归附。即使是贤明的帝王,谁能够放弃战争和取消兵器呢?“武器的功用,就在于威慑天下”,这句话由来已久了。

    2021-07-05 08:02
  • 《梁书·列传·卷四十七》译文

    经书中说:“孝是德的根本。”孝道对于百姓是重大的事情,作为君王是首先应当办好的事情啊!高祖开创帝业,身体力行以德化俗,浮薄败坏的风气得以改变,以孝治国的治道得以彰显。每次颁发诏书,

    2021-06-29 03:05
  • 《天工开物·中篇·陶埏》译文

    宋先生说:水与火都成功而协调地起到了作用,泥土就能牢固地结合成为陶器和瓷器了。在上万户的城镇里,每天都有成千人在辛勤地制作陶器却还是供不应求,可见民间日用陶瓷的需求量是真够多的了。

    2021-06-28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