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节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节」原文

  现代许多人一谈到命运就误解,认为这是宿命论,其实不然,万事万物都有命运,这个命运不是别的,就是现代人所谓的规律。人都有生老病死,这就是命运,也是规律。人人都知道岩和危墙之下不能站立,所以人人都选择了不去岩石和危墙之下站立的行为方式,这就叫知道命运。任何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植物也是这样,人也是这样。出生了也就意味着终是要死亡的,这是地球上万物的生长规律。我们不能因为要死亡而不出生,既然出生了,那就要好好地活下去。恐惧和害怕死亡解决不了问题,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它。人生的规律是由出生而成为婴儿,然后是少儿,然后是青年,然后是中年、壮年、老年直到死亡,这中间天灾人祸、疾病痛苦,爱情友情等等。知道并深刻理解这个规律,我们就应该及时抓住各个有利时期,利用不同时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从事最有利的事情。比如少年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重要段,这个时候要想去挣钱就很不利。中年壮年时期是上有老下有小,这个时期去学习本事和研究学问,显然也是不利的。然而很多人基础尚未筑好,便急着要去闯荡社会,那显然就是失败的人生。很多人不愿意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历的经验,只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而去闯荡,结果是到了老年才知道用自己的青和血汗摸索出一点点人生经验古人早已讲过,此时悔之晚矣。所以从周文王到老子到孔子一直都在讲要明白这个明白无误的规律问题,其目的就是希望人们都能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其它事呢?是否人人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不是!对于未来的,所有人都不知道。所以孟子才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知道了天的道路和规律,知道了人的道路和规律,才会有可能知道未来,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不会去蹲监狱,才不会在监狱里死去。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shicimingjv.com/wenzhang/1380.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节》译文及注释

      孟子说:“一切事物无不有自己的命运,顺应而承受正确的命运观,因此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岩石和危墙之下。走完人生道路而死的人,就是正确的命运;被关押在监狱里死去的人,就不是正确的

    2021-05-22 17:50
  •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三节》读解

    周霄很想知道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一直到现在,还有人在问这个问题。孟子的时代,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古时候;而孟子他们的古时候,则是殷末周初之时。在殷时,是王族掌

    2021-06-11 13:52
  •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读解

    本篇说了十几章,说到这里,才点出“爱民”是最重要的,因为诸侯们、大夫们有一种误解,认为只有社稷国家才是最重要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维护社稷国家而行为。孟子认为这种看法和做法都是错

    2021-06-11 04:20
  •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七节》读解

    那么,人的良能、良知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孟子的这句话,不要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去想自己不该想的事。这句话看来很简单,其实里面的内容丰富得很,自己不想做的事为什么不要去做呢?如果不

    2021-06-11 02:05
  •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读解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於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是为民的价值观,

    2021-06-10 11:21
  • 《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四节》读解

    儿子成为一个很伟大的人后,父母亲还能不能将这个人作为儿子来对待呢?换句话说,一个人成为伟人后,还孝不孝敬父母?咸丘蒙带着疑问举了好几个例子,孟子则认为咸丘蒙误解了这些例子的根本含义

    2021-06-05 17:06
  • 《周易·睽卦》读解

    我们不知道这位旅行者姓甚名谁,更不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和终点。他给我们的感觉是心情悠闲轻松,虽有心情紧张的时候,但大体上是无忧无虑的,自在的,并且一路顺利。因此,他才有闲 情逸致记下所

    2021-06-04 16:17
  •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六节》读解

    人们无论采取哪一种行为方式,都是为了追求利益,这就是人性。那么,为了追求到利益——无论是个人利益还是公众利益,究竟采取哪一种行为方式呢?因此,在选择行为方式上,人们就很厌恶那种耍小

    2021-06-04 08:13
  • 《中庸·第二十七章》读解

    这一章在继续盛赞圣人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层次的重要问题。首先是修养德行以适应圣人之道的问题。因为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所以君于应该“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

    2021-06-04 01:56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节》读解

    爱民者得民拥护,不爱民者民见死不救也。这次邹、鲁之争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孟子所说的,以及所引曾子的话,都是对孔子“对等原则”的发挥。孔子学问的中心是“仁”,即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

    2021-06-03 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