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三节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三节」原文

  与邻国相交也就是与别人交朋友,交朋友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求得和睦相处,大家都平安无事。因此,只有能爱民的国君能以大的侍奉小的,只有有智慧的人能以小的侍奉大的,安于天命的人能保护天下,敬畏天命的人能保护国家。其实这就是最佳行为方式之意。在这个问题上,老子曾经讨论过,“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这个意思是说,所以大的邦国以谦下对待小邦国,则能够取得小邦国的信任;小邦国以谦下对待大邦国,则能够取得大邦国的信任。或者是以谦下取得信任,或者是以谦下而被信任。大的邦国不过是想兼顾养育人民,小的邦国不过是想加入并侍奉大国。这样大国小国都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但大邦国还是宜为谦下。而大的邦国之所以能成其大,是因为人民众多。之所以人民众多,是因为人民都信任其统治者的政策,因此愿意到这个大国来定居。所以,一个国家的政策好坏,常常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大国在拥有了众多的人民后,更应该以谦下的态度来对待人民,来对待小国。

  所以孟子举了《诗经》所说的例子,敬畏上天的威严,于什么时候都能保护之。为什么要敬畏天命呢?天命又是什么东西呢?孟子在这里没有说明,但我曾在《论语》、《大学》、《中庸》中有过探讨,天命就是天道的规律,人生的道路是要服从上天的道路的,一年有四季,有365天,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小时,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转、公转,这都是天道。作为地球人,非服从这个天道的规律不可,除非你跳出地球。知道了天道的规律,从而才可以知道人道的规律;知道了人道的规律,才可以“为政”,也就是才能真正懂得统治人民的规律和决窍,也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

  但是齐宣王避开天命这个话题,转而谈“勇”,这与梁襄王一样,都是崇尚以武力解决问题。所以孟子只好又举了周文王、武王的例子,文、武王不勇吗?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他们俩人有过人的武功吗?有过人的勇力吗?没有!他们都是以“爱民”为中心,才取得天下的。所以孟子劝告齐宣王,如果也想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只有先“爱民”,有了“爱民”的勇气,才能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因此,老百姓惟恐君主没有“爱民”的勇气。私有制的畸形发展使得人们的正常的生存欲望变成了贪求、贪婪、贪恋之贪欲,而为了贪欲的满足,人们就会诉诸武力来进行侵略、掠夺、剥削。在孟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拥有勇力、武力的人也就等于拥有了权势与财富。而人民受此“好勇疾贫”的影响,贪欲也逐渐增强,也就成了社会混乱的根源。既然人人都在为着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惜诉诸武力,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缺少相互亲爱的情感而彼此憎恨,憎恨之过份,则也会因情感问题而导致社会的混乱。社会越混乱,为了人们自己生存的需要,人与人之间也就越缺乏相互亲爱的精神。所以,孟子认为,欲望,尤其是过度的欲望的满足的需要,是导致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

  而在“爱民”中,孟子所说的是,由一个人来衡量、评定天下的是非是不可以的,因为,个人的看法只能代表个人,不能代表全体人民。而全体人民都是反对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只有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意愿,才能代表全体人民的心愿。

  孟子在这里总结了商汤、周文、武王的“仁、智、勇”三种品德,只有“仁、智、勇”三者兼备的人当政才能杜绝匹夫之勇。所以,邦交之道,交友之道,实际上也就是“爱民”之道。用孟子的这些思想来指导我们现代工作,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如果用仁爱以大事小,用智慧以小事大,“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杜绝匹夫之勇,难道不能做强做大吗?!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shicimingjv.com/wenzhang/1570.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刘恒》生平

    初封代王  薄姬是吴(今江苏)人,秦末,魏豹自立为魏王,纳薄姬为妾。楚汉战争初期,魏王豹被韩信、曹参打败,她也成了俘虏,后被送入织室织布,而魏豹被刘邦派去守荥阳,后被刘邦手下周苛为

    2021-05-21 08:41
  • 《刘恒》轶事典故

    寻找亲人  窦漪房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找到已经失散多年的兄弟,其次就是对已故双亲尽一些孝道。虽然窦漪房已经贵为皇后,但她依然不敢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这时候薄太后正忙于尊礼薄

    2021-05-20 22:34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三节》译文及注释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

    2021-05-20 06:39
  • 《刘恒》为政举措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然而文帝即位之时,不仅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还相当困顿。造成这种贫困的状况,是由于“一人

    2021-05-19 21:50
  •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三节》读解

    周霄很想知道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一直到现在,还有人在问这个问题。孟子的时代,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古时候;而孟子他们的古时候,则是殷末周初之时。在殷时,是王族掌

    2021-06-11 13:52
  •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读解

    本篇说了十几章,说到这里,才点出“爱民”是最重要的,因为诸侯们、大夫们有一种误解,认为只有社稷国家才是最重要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维护社稷国家而行为。孟子认为这种看法和做法都是错

    2021-06-11 04:20
  •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七节》读解

    那么,人的良能、良知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孟子的这句话,不要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去想自己不该想的事。这句话看来很简单,其实里面的内容丰富得很,自己不想做的事为什么不要去做呢?如果不

    2021-06-11 02:05
  •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读解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於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是为民的价值观,

    2021-06-10 11:21
  • 《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四节》读解

    儿子成为一个很伟大的人后,父母亲还能不能将这个人作为儿子来对待呢?换句话说,一个人成为伟人后,还孝不孝敬父母?咸丘蒙带着疑问举了好几个例子,孟子则认为咸丘蒙误解了这些例子的根本含义

    2021-06-05 17:06
  • 《周易·睽卦》读解

    我们不知道这位旅行者姓甚名谁,更不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和终点。他给我们的感觉是心情悠闲轻松,虽有心情紧张的时候,但大体上是无忧无虑的,自在的,并且一路顺利。因此,他才有闲 情逸致记下所

    2021-06-04 16:17